【一】落英繽紛
見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一般人多以為落英為落下的花;其實此處,落英宜解作"盛開的花朵"。落,有完成的意思,如"華夏落成",如"出落得大方標致"。從文意來推想,令漁人驚艷詫異的,是沿著溪岸迤邐一片的桃花海,而不是掉落泥塵的花瓣。殘花敗蕊,容顏萎縮,色澤黯淡,睹之令人愴然凄惻,更別說冠以繽紛二字了。"一束繽紛枯萎的玫瑰" - 有這樣形容的嗎?
有人不服氣問道,桃飄李飛,難道不是落花之美?古詩文大家寫作態度嚴謹,字字計較,講究來歷。如果要描寫落花,通常會交代其他的線索,如王安石的詠菊詩:「黃昏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如李清照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又如李後主詞:"「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最有名的,該屬黛玉葬花:「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落花與風刀霜劍的歲月催逼是分不開的。至於龔自珍的「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則又是別樣懷抱。
再者,桃花源是個什麼地方?它是生於魏晉南北朝的詩人幻想中的理想世界。漁人從真實的亂世闖入桃花源,第一眼被燦爛的桃花林所震懾住。桃花一朵朵、一樹樹的綻放,"中無雜樹,芳草鮮美",完美得不似人間,才堪稱仙境的門戶。落花飄零的殘破意象,只適用於重返亂世。而且,桃花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相對於外面,是隔離靜止的世界;飛花飄絮的流動,恐怕與時間靜止的意象格格不入。
小時聽父親講蘇軾和王安石咬文嚼字較勁的故事;據說因《桃花源記》落英之解,王荊公使東坡折服。(此故事無可稽考,或許家父記憶有誤?)但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落字仍宜作掉落解,以與墜露相對。
結論是,落英當然可以作落花解,但是落花繽紛,缺乏實證。一朵朵盛開的花才好看,也才看得到,一如人的盛年。下次看到大花小花開得熱鬧空前,不妨贊嘆:「落英繽紛,真美。」若是有人給你白眼,你可以摘一片花瓣,扔到地上用腳踩一踩,然後撿起來給他,問他,那一種落英好看?
【二】大器晚成
見《三國志,魏書十二》:「始琰與司馬朗善,晉宣王方壯,琰謂朗曰:子之弟,聰哲明允,剛斷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為不然,而琰每秉此論。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這裡說三國名臣崔琰有識人之能。先是看出年少的司馬懿(司馬朗之弟,被晉武帝司馬炎追謚為宣王)氣識超群;後來評論堂弟崔林,說他目前雖藉藉無名,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大器晚成原始的出典,在《老子》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晚是免字的假借,而非早晚之晚【註】。成,指固定的設計。晚成,就是"無成":世上最大的器具,是沒有固定的設計和用途的。
這是類比的句法。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可不是四足動物), 比喻道玄妙的本體。無,晚(免),希(稀),隱,都是捉摸不定的意思。隅、成、聲、形,名,是一小部分的功能,有限的具象表現。這樣解釋,才一氣呵成,符合老子闡述大道隱微、不為名相所限的本意。這段文字,沒有涉及任何時間的概念。顯然古人也注解錯了,以訛傳訛,成了另一個意思。
我們當然不需拘泥;看到混沌未開的子侄輩,仍然可以形容他是大器晚成,鼓勵他後來居上,讓人刮目相看。只有讀《老子》的時候,要念作"大器免成"。
【註】參照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8。
~此岸的彼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