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1, 2013

九月(之三)

《多出的一日》

耶穌曾問人們:“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確實不能。然而你必有平白空出一段時間的經驗。一個鍵結斷裂,乃為了另一個鍵結形成;在已斷未連的混沌之初,兩儀未分,有段時間等著定義。

這便是禮拜五中飯時發生的量子現象。原定禮拜六飛往泰國,因為禮拜天台北到曼谷的長榮班機全滿。便當吃完,肚飽心不死,決定打電話到長榮再試一次,結果禮拜天竟然有位,且不需加錢。於是我又可在台北多留一天。但這一天不會完全屬於自己,因我有“義務”帶同行的印度佬逛逛,不能把他扔在旅館裡。總有辦法的;邊盤算,邊送了幾個短訊。

《花崗石》

早起穿上球鞋,右轉中山南路。人少少的,天灰灰的,沿著老石牆,經過一排茄苳樹。禮拜六清晨,我的步履輕盈,素裝的台北如京城般開闊。腳下的地磚一塊塊規規矩矩,中央一道顏色不同,似花崗石。細細瞧去,其上有字,刻著台灣早期作家的名字、略傳、摘句;有鍾理和,也有姜貴。走到盡頭,“文學之路”四個字才出現 -- 原來我逆向而行,盡頭才是起頭。

相對於另一側林立的政府大樓,這條文學之路可謂別出新裁;其中含有建立台灣意識的急切心情,但總遠勝標語,遠勝其他華人城市。至少很難想像北京的大馬路會刻上北島的詩吧?文學之路上的字句多描述壓抑的生命欲破繭而出的掙扎,以及對虛構的美好未來的憧憬,如:“那已經成熟的生命在搏動,它具有了打開重重阻礙的力量和意志(鍾理和 - 草坡上)”。老一代的台灣文學充滿悲情,而悲情源於對台灣“從未完成”之狀態的痛苦認知。極力嘶喊,卻虛弱如日照不足的玫瑰;令人同情,但除了蜿蜒的山路,不見邁向完成的出路。非作家之過,我們反而要感謝他們真誠反映了所處時代的氛圍。

文學是面鏡子,映照時代的靈魂;它雖非開創者,但偉大的文學從遠方傳來宇宙的精神,照亮開創者的腳步。北島的詩如鏡從腦海昇起:

  是筆在絕望中開花
  是花反抗著必然的旅程
  是愛的光線醒來
  照亮零度以上的風景

這樣的詩,無論躺在那個城市的路上都合宜。

《廣場》

繞過東門圓環,就到了中正紀念堂。從牌樓遠眺主堂,拍了幾張照,好大一片廣場,駭然醒悟這真的是帝王陵寢規格。我較喜歡沿路而築的藍瓦白牆,減了壓迫感,添了庭園風味。登上主堂石階,從上層俯視,並不覺得壯闊,反而感到孤獨。這類號稱雄偉的建築風格再也無法感動我。缺乏精神高度的硬體,不過徒然佔據空間而已。

見到一熟悉身形,顯然朋友來了,趕快步下石階與他會面。此乃國中同學、嘉義舊識,臉書讓我們天涯若比鄰。豆漿包子下肚後,折到羅斯福路,繼續天南地北狂聊;邊走邊談,不知不覺公館已到。

《娃娃》

台大將舟山路收為校內道路之後,原來的校園邊陲變成絕佳步道,兩側點綴著教室、系館、稻田、與農學院的福利社。我甚愛此處,權充導遊,與同學閒步一遭。不久另一朋友帶著家小來晤,我遂與國中同學作別。

這個朋友乃大學社團至交。前次見面,男娃還在他老婆肚子裡;此回見面,添了個女娃抱在懷裡。我跟他是同代人,但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就異代了。他們一家的平均年齡真低。

有些朋友很少見面,但永遠熟悉。不但熟悉,一旦重聚,他還將不見的日子釀成新酒請你喝,如懷抱的娃娃般新鮮。於是我也開瓶,傾倒出彼此不見的日子;他們用了解的眼神歡然暢飲,聽我將苦樂並陳。 海內存知己,就是這意思。

《溫泉鄉》

跳過中飯,坐捷運趕回旅館,帶印度佬到溫泉鄉逛逛。昨日讀了觀光局編的導覽手冊,頗懷期待。週末遊客甚夥,淡水線滿滿都是人。坐到北投站下車,再轉一站到新北投。

循著“文化探索之旅”的路線而行,先訪北投圖書館,果是一棟清涼建築。接著參觀溫泉博物館,長了不少見聞。北投昔日為平埔族“北投社”所在,北投的意思為“女巫居住之地”,可想見古時原住民所見煙霧瀰漫之狀。日本時代引進溫泉泡湯,以及“那卡西”走唱文化。那卡西意為“像流水樣流動的走唱者”,走唱於各旅館酒店之間。北投應該是台灣最有日本味道的地方。館裡有大間日式榻榻米,紙門上懸掛好些二弦月琴。坐在榻榻米上小憩,體會木造建築的自然涼意,一大享受。義工很多,指揮參觀者脫鞋,回答問題。我看到一群年輕人抱了只月琴拍照,遂也拿起旁邊掛著的月琴欲撥動兩聲,結果被制止。

續行,經過一個按時付費的露天溫泉,探頭探腦想進去看看,被擋住。賣票處也賣冰棒,便買了兩支;印度佬必須控制糖分攝取,但對冰棒冰淇淋則難以抗拒。走到梅庭,于右任的舊居,陳設了當代草聖的書法複製品。梅庭二字乃于親筆所提,但舉目所及不見一株梅樹。我問義工,他也不知所以,似乎是無人知曉的秘密。或許,此處讓于右任想起家鄉的梅庭吧?

走近北投溪,見人們在溪裡泡腳。忍不住脫鞋下去。此處接近上游,大概還乾淨吧。印度佬也脫了鞋坐在石頭上泡他的天竺足。心滿意足地上岸,走了幾步路,竟看到一個牌子建議人們不要到溪水中浸泡,因溫泉旅館的水都排放到溪裡。印度佬問牌子上寫什麼,我支支吾吾遮掩過去。

回程經過瀧乃湯溫泉浴室,是北投現存最古老的浴場,仍在營業。白牆墨瓦的平房,有點年華老去的滄桑,然今日所見以它最美。新北投不錯,可是溫泉旅館實在太密太高,沿著北投溪形成人造隧道,完全遮蔽了山巒之美。要從高樓之間的縫隙,才能窺見青山以及慵懶在山懷裡的如絮白雲。為什麼人們要遮蔽自己的視線?我無法了解這種蜂巢式的、不留白的商業文化。

《夜曲》

晚飯後,到安和路的 EZ5 聽歌。台北是心目中的溫柔富貴鄉,年輕的時候錯過了繁華,今天要彌補一下。相信嗎,這是我在台灣第一個酒吧經驗。

九點半開唱,但九點鐘已經爆滿,很多人站著。入場券包括兩杯飲料,我叫了蘋果汁和威士忌,坐在後排角落一個人慢慢喝。先上場的女歌手一頭如瀑長髮,穿無領無袖衫,著花長裙。聲音厚實,略沙啞,挺迷人。接著是男歌手,英文歌唱得不錯。台北的西洋味自成一格,今天總算好好體會了。

明早要搭機到曼谷,於是未到子夜就離開酒吧,回到旅館。多出的一日以溫柔的歌聲結尾,再無奢求。酒與歌作祟,到了曼谷還一直有台北的夜曲繚繞,寫出來,就是這首28號:

 今晚我們走了許多路,朋友
 一條不常走的路
 街上的燈裝扮著
 城市的風牽引著
 浮生的匆匆催動著
 這一次,不費力地滑行

 遠方有門嘎然開啟
 我們凝視,像一個回聲
 聽見天使低語、主人唱和
 顫動從粗糲的指尖擴散過來
 瘋狂貪戀此刻的溫柔

 然而溫柔必不駐留
 時空的異常, 短促如碰觸
 一人離去
 另一人傷懷,彷彿被搶奪
 從指間緩緩流逝的,最是人生傷口

 威士忌廉價買去孤獨
 蒼白的清晨起而殺戮,催生了詩句
 詩句,僅是待毀的墓碑
 毀了就掘出甜苦交鑄的匕首
 牢牢釘在那一里一里長的河流


~此岸的彼岸~

Wednesday, October 9, 2013

九月(之二)

《銀行》

台中家附近一帶的騎樓,不知何時變得適合行人行走,我為此非常快樂。促成騎樓暢通的人值得市民替他立碑,永誌其德。順著騎樓走,左邊會出現一家窗明几淨的銀行。台幣用完了,我就去那兌換。進門後左轉上樓,取了號碼牌在開放的空間等候。承辦的小姐每次都先問兩個問題:在我們銀行有開戶嗎?喔,沒有。那請問你有身份證嗎?喔,沒有。這時她會停頓一下,微微遲疑;她的遲疑充滿了善意,讓我非常高興。於是我開始例行的解釋:“我有護照,但不是台灣護照;其實也有身份證,在家裡,但早已過期了。你可以影印我的護照嗎?上次也是這樣辦的“。 她有時就徑行辦理,有時會詢問旁邊的同事,但總是幫我兌換了台幣。“不常回來嗎?” 她會寒暄兩句。

揣著台幣,走回暢行無阻的騎樓,經過米店拐彎回家。竹竿上晾曬的衣服已經打包,行李已立在客廳等候。叫了無線計程車,抱抱媽媽 -- 這是我離開台中的例行程序。

《台北》

從台北高鐵站下車到凱撒飯店(就是從前的希爾頓),要在地底走一大段路。拿出手機拍下“車站週邊導覽圖”,第一次好好端詳台北地圖,搞清東西南北。旅館的房間尚未備好,一身短褲球鞋卻必須換掉,服務人員便讓我使用 Spa 更衣室。台灣的服務業之親切體貼,果然世界一流。

與朋友相約的時間未到,遂到旁邊的南陽街許昌街晃晃。台北人或已察而不覺南陽許昌濃濃的三國味;南陽,諸葛之草廬;許昌,孟德之霸業。這條馳名遠近的補習街,乃學子逐鹿之境,街名如此,也算巧合。走進一家書店,到升學參考書樓層翻閱;此乃本人怪癖,不足為外人道也。充滿興味地翻閱模擬試題,發現自己的文史程度屬於後段班。有本書名曰“四十不惑,教育部頒定四十篇核心古文大探索”,書名倒是創意十足。

離開台北很久了。其實熟悉的地方就台大附近幾條路,根本不好意思說認識台北。大學時代似乎從未興起過探索城市的念頭;雖然也到過若干景點遊玩,但生活空間大抵限制在單車可及的方圓之地。當兵後回母校念研究所,在羅斯福路萬隆站附近賃居;當時台北捷運開始動工,六線齊發,我經歷了交通黑暗期,還未見到光明就離開了,因此也未有機會使用捷運展開探索之旅。

即使如此,台北仍是我最熟悉的城市。在青澀尷尬、荷爾蒙作祟、世界觀朦朦朧朧的歲月裡,台北是個人一切重大事件發生的舞台。她總在潛意識裡蠢動,她的風景毫不費力地勾起往日的情懷,喚醒往日的幽靈。 但此刻立在陽光下,微風拂體,往日的幽靈蒸發了杳無踪影。我望著隔街有點老舊的火車站,只想珍惜在此短暫的駐留。

《土產》

台北很像東京。坐計程車到東區會朋友,路上時見新舊建築雜陳,市容雖非整齊,但乾淨不壅塞,且多植蔥籠路樹,流露從高密度生活中熬煉而得的從容。台北展現富過三代的氣質,她巷弄中的商店比101大樓更有資格稱為城市的地標。

朋友百忙中抽空請我喝咖啡,暢談許久,且以兩本“土產”相贈,盛意可感。之後我坐車到台大,在校園隨興所之走了一圈。傅園無恙,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仍寫在舊體育館的白牆上。對面的新生南路,依然充斥影印裝訂店;鳳城燒臘、台一冰果、大聲公麵館等一級古蹟依然營業。城市需要有不隨政權時尚轉移的東西,這些一級古蹟的存在象徵庶民生活的強韌,令人安心。

倒是聯經書局的招牌改為“聯經書房/上海書店”。買了本中譯希羅多德的“歷史”,加上朋友所贈土產,背包頗為沉重。從書店出來,天色已暗,天空在下雨;年輕的雨衣雨傘們跳躍在新生南路的水珠上。不期而遇微雨的台北,我安步當車朝辛亥路口走去;與高中同學的餐敘時間到了。

《工廠》

工廠位於市郊一棟大樓裡,自動化程度高,運作有效率。據說全世界光碟機所用的雷射曾經有一半由此出貨;當然如今光碟機的盛況不再。該公司以製造整合服務,在品管及產能上提供貢獻,算是經營成功的企業。但關鍵的元件及晶片,為美國或日本設計製造;自動化生產設備,則來自日本。雖在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基本上屬於科技服務業,並不掌握關鍵技術。

生產線上的作業員從事的工作單調無趣,不需技術背景,也不可能累積什麼專業經驗。但據聞不少有大學學歷,英文比管理階層還好,但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他們必須做這份差事。我感到一種複雜的情緒,是在馬來西亞等地看到從事同樣單調工作的女工大軍時所沒有的情緒。台灣人勤力、敏捷、教育程度高,為什麼做東南亞工人也能做的事?我覺得可惜。

這題目談下去會沒完沒了。給自己的警惕是:若不掌握且持續發展核心能力(core strength),在職場上不免受制於人。企業或國家之間的較量也是這番道理吧。

出差難免應酬。第一晚廠商請我們到雙城街的欣葉餐廳吃地道台菜,美饌如流水般上來,有烏魚子等等,絕不亞於芭比的盛宴。同桌而食的有美國人,印度人,新加坡人,以及台灣人,人人滿溢幸福的光輝。我盡可能向老外介紹每道菜的特點及好處,有點忘情,好像是我請客;印度佬笑我被台北灌醉了。飯後我們散步經過雙城夜市;印度佬重複他的觀察: 台北的餐館真密真多!

第二晚婉拒廠商邀請,我們同事三人自行到101。 時間稍晚了,最後只在地下街吃飯。麻州來的女同事最喜鼎泰豐,已先在信義本店享受過。“The amazing dumpling place,”她說。發現101 也有分店,我們便叫了幾道分食。她一定要吃蛋炒飯,“The incredible fried rice,”她又說。果然不錯,鼎泰豐的蛋炒飯已登大巧若拙的境界,凡廚難以望其項背。

《三亭》

出差最糟糕的事,是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禮拜五早晨決定到旅館附近的新公園散步。對了,它已改名為228公園,南陽街下去幾步路就到。先看到大榕樹,從解說牌子學到它的英文名字 India Laurel Fig. 樹旁有座杏壇,中立孔子像、篆書至聖先師。杏壇旁有個貞節牌坊,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我讀著陳水扁市長謹誌的說明,原來牌坊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於1901年,因日本人建官舍,由東門內原址移入新公園。第二次於1990年,因台北捷運動工暫時拆除,無家可歸。第三次於1997年,在新公園重新組立。這個牌坊的歷史密度挺高的。

公園有大木,倉海,劍花三個亭子,各紀念一位歷史人物。台灣本土化的歷史考卷應有此題。(應有五亭,但我只見其三)。大木亭的對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梁。” 騎鯨、焚服,皆因傳說而成典故。此聯有奇氣,足配一代豪傑。

公園內陳設大字圖文塑膠書,說明228事件始末,我覺得比紀念碑有意義。公園邊的台灣博物館也是古蹟,造型不錯,我卻無印象。聽說內有自日本時代以來的農林工藝歷史,可惜無緣參觀。這是個好公園,美中不足處是塞進太多人造物,綠地被切割擠壓。依我看來,一書一亭一坊一館足以。

走著幾圈,感覺好像少了什麼。那一大片荷花池哪去了?有點悵然的走回旅館。後來發現自己記錯了;有大片荷花池的是植物園。好險,荷花池尚在,在南海路,非南陽路,一字之差。南陽有歷史糾葛,南海則蓮葉田田 -- 台北是個有味道的地方,如果你多點旁觀者的聯想。

~此岸的彼岸~

Saturday, October 5, 2013

九月(之一)

《鏈》

九月的台灣之行帶有意外成份。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膜拜的規劃人生中,小小意外的出現足以令人振奮。或許命運之神也倦怠於一成不變的殘酷,願意幽默片刻,給身不由己的塵世玩偶沖沖喜。

我的工作每過一陣子便要到亞洲走走,因來往的供應商多在亞太地區設有工廠。北起日韓,南至馬來西亞新加坡,這條浮在太平洋海溝邊緣的島鏈,也是許多高科技公司的供應鏈所在。此次原定拜訪新加坡台北曼谷三地一串小鏈。但新加坡廠商臨時變卦,台北便成了第一站,我便賺到了探親訪友的時間。有時候一個鍵結斷裂,乃為了讓另一個鍵結形成。反正人生所謂因果緣份等等設想推論,基本上與浮游生物試圖了解海流方向的徒勞程度不相上下。我的無根無據之論,因此也並不特別荒謬。

其實我曾苦勸新加坡廠商改變主意,但他們蠻硬頸的,而且勸到後來他們愈是硬頸我內心的興奮就愈漲潮。不去拉倒,我雙手一拍,著手進行回台訪友的B計劃。從臉書發了幾個訊息,憑著同學故舊的熱情,便定下了幾場約會。

《一塊美金》

桃園機場到高鐵站的接駁車,票價只要台幣25元,不到一塊美金。這件事每次都讓我驚訝。美國有所謂 Dollar store, 裡頭所有東西都只賣一塊美金,但泰半為劣質的塑膠製品。一塊美金在美國的最佳用途是買一加侖飲用水;但90年代一塊美金可買一加侖汽油。後來我注意到台北地鐵票價也大約是一塊美金。一塊美金在台灣這麼好用。

五塊美金也好用,在台灣可以吃到豐盛的豆漿油條生煎包韭菜盒子,或一袋夠全家吃飽的三角飯糰。五塊美金在美國只能買到半個地鐵三明治 (subway sandwich),高檔的三明治則接近十塊美金。至於十塊美金在台灣能買到什麼就較複雜了。畢竟每次停留台灣的時日有限,我的美金生活換算表條目不多。再往上走,衣服、鞋子、較時尚的物品,包括高級飯店的住宿費,則幾乎與美國的價錢不相上下。

翻開一塊美金紙幣,上頭的華盛頓像自1869年製版後就沒變過。想不到如今它是我了解台灣經驗的基本數值單位。

《搖籃》

高鐵行過桃竹苗的丘陵地,穿越山洞的速度很快,像被人從背後伸手蒙了一下眼又馬上放開,不似幼時從嘉義坐山線火車北上,到了這一段就彷彿黑得無止境。從高速滑行的高鐵裡看台灣的田野在陽光下安靜展開,車輪與鐵軌摩擦發出的咕隆咕隆節奏美如搖籃曲。

我愛高鐵,這歸鄉倦客的搖籃。“我們搖籃的美麗島”,高鐵為我搖出了一段熟悉的旋律。不過我腦海中縈繞的是果核音樂一群年輕人合唱的版本。少了楊祖珺的民歌味,多了慵懶的搖滾調;少了胡德夫的老練,多了年輕人的生澀。生澀點好,跟陳舊決裂,劃出壯觀的代溝吧。正做著牡羊座獨有的幻夢,台中到了,眼前暴起的龐大水泥聚落將我拉回現實。

《汗》

坐在台中家的客廳裡,大汗涔涔而來。房子東西向,風又被高樓切割擋在門窗外。高樓是乾旱的叢林,眉毛擋不住汗水如雨落在我的鏡片及眼睛裡。龐大的水泥聚落,似乎是現代化後的東亞城市共同的面貌。是必然,還是選擇?我納悶。

美國的高樓多半興起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高聳入雲的商業大樓,代表一個時代的工業成就,甚至為建築藝術的宣言。可是高樓住宅,所謂的 public housing projects, 卻成為犯罪的淵藪、謀殺案的現場。1950 年代起美國城市人口開始往郊區移動,城市擴展為都會(metropolitan),原來的城市遂變成內城(inner city),乃高犯罪、低收入、爛學校的代名詞。郊區則恰是內城的反義字。東亞似乎沒有郊區化(suburbanization)的趨勢。相對於美國,東亞的都市中心富裕熱鬧、充滿工作機會;住宅區與商業區盤根錯節,雜亂但方便。

美國郊區與內城的居民屬於涇渭分明的階級,過一條街就看出來。尤其當花繁樹茂的郊區市鎮,緊鄰著興旺於20世紀初但早已沒落的灰黑老城,你不僅看到階級,更看到興衰。郊區很少見到三層以上的建築物,眼目所及最高的東西往往是樹木。中小型購物區大都為平房,顯然受到建築法規的嚴格限制。即便人煙稠密的矽谷也少見高樓;站在任何馬路上,都可以在某個方向望見環抱谷地的青山。我不由得想像市鎮風貌背後的生活哲學;有屋可居固然重要,但屋子不須扼殺綠色植物的生存,也不一定非得攔阻居民向四野延伸的視線。

台灣新都會區的形成好像是都市重劃的結果。重劃這個字眼帶有計劃的色彩,但至少在台中,看不出明顯的計劃痕跡。我既不長住台灣,又缺乏相關學養,無法做系統評論。但不禁納悶,為什麼城市的建造如此奢侈、用色卻如此貧乏,綠地如此稀少?真的沒地嗎?我看到台中美術館一大片水泥地,但草地綠樹卻少得可憐。水泥地要用來夏天烤蛋或做生煎包嗎?或者,它代表設計者對所謂壯觀的一種想像。我無法理解。我納悶。

《同學》

大學社團一學妹做東,邀了朋友在她家喝下午茶。她家的專屬茶室,古意盎然;與久違的社團的朋友共品茶香,清歡有味。臨行她送我們每人一塊雲南大理無量山茶磚,看來逍遙派有傳人了。 接著與睽違三十年的高中同學重逢,在台中台北各有餐敘。高中同學分佈在各行各業,讓我看到較大的社會橫切面,談話也五湖四海,充滿驚喜笑謔。雖然各有各的故事,但大夥看來很樂天;樂天與知命大抵是分不開的,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老話真頗有幾分道理。 與老同學聚會彷彿身處影碟出租店,每次握手重溫一個名字,就像抽出一張舊片,看倒敘電影。場景在腦海中快速翻轉,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但似乎都有我。在一張張以朋友為名的舊片之中,我真實存在過。他們記得我無意中忘記了、以及有意要忘記的自己。青春的倒影似幻似真,因為多年來,我是住在美國的一節斷鍵。 《蜘蛛人》

台中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妹妹家。她的住處離媽媽家很近,步行可及。我喜歡去有三個主要原因,一,她家有個電動按摩椅;二,她家視聽設備很好;三,她家嗜養小寵物,如鼠類、昆蟲,等等,常有新把戲。 這次看到的新把戲是蟹蛛。外甥把蟹蛛養在後陽台角落,牠就在那結網,靜坐於網中。我拉扯舊網試了試蜘蛛絲的強度,原來蜘蛛人不是蓋的。外甥為我做餵食示範,他取出一隻蟋蟀,丟到蛛網一隅;就在眨眼間,蜘蛛似乎以光速移行換位到蟋蟀所在,迅速吐絲把獵物包裹起來,然後好整以暇享用。靜如處子,動若脫兔,尚不足以形容牠瞬間爆發的速度。

這讓我想起在美國有一次開車,見到一頭大烏龜停在路中不動。我停下車來,不知如何處理。這時走來一白人,他說若不把烏龜移到旁邊的溝渠裡,待會天氣熱起來牠會被柏油路面活活燙死。於是他從卡車取出長竿,我幫著把烏龜翻身,讓龜殼著地,推著牠往路旁移動。烏龜當然不知我們的善良意圖,頭頸兇猛地如電光石火般回扭咬噬竿子,速度不亞於響尾蛇的攻擊。我悚然而驚,這要不小心指頭會給牠咬斷。白人見狀,笑著說:這傢伙挺凶的!

野生動物是很野的,文明人常忘了這點。尤其在關鍵時刻,牠可不跟你囉嗦。外甥也會把呱噪擾眠的昆蟲朝蛛網一丟,環保而有效率,且富含一失一得(蟋蟀之失,蜘蛛之得)的生命哲學。中學生如此胸襟者頗罕見。

《書架》

媽媽老邁無力,總是擔心房子裡的物品將來誰來整理,尤其是家裡的一堆書。因此我每次回去都順手整理一點。對我而言,扔書這件事頗為殘忍。兩年前搬離美東的時候扔了一大堆;有次在回收場被一個美國太太看見,問我為什麼不捐出去。她柔和的詢問讓我覺得犯了謀殺罪,至今餘悸猶存。(其實我捐了許多,但有些實在不會有人要,索性直接送去回收)。

北上台北的早晨,我淘汰了一批,大都是父親那一代人的中文作品;其中的紙頁或許有父親生前的眉批,但我也顧不得了。最終,人能留下的有意義的東西至多兩三樣。也沒什麼真正好遺憾的。記得在圖書館,走到美國文學那排,就幾個巨匠的作品陳列著;我再望望周圍的當代作品,知道它們有一天也都要拜訪回收場。所有的故事都已經發生過、都有人說過,而時間是最豪奢的篩選者,唯有能與星辰爭輝的貴族才在她的書架上有一席之地。

~此岸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