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Sedona植被豐富的原野,從不同角度觀察赭紅色的雄奇石山。我見到有石狀似寬袍大袖的詩人,面山沉吟,瞻望藝術之巔;有石則似遠來的僧侶,苦行拜山,但求開悟。光與影催化著我的想像力,點石成仙。
我想起愛山的詩人。癡狂的太白,「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渴求跨越仙凡的分界。才名遍天下的東坡,飽受打擊之後悟得了「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的道理,寫詩勸誡自己別自作多情。望山乎?拜山乎?人各有所望,各擇所拜,各隨想像,山豈知乎?
至於我,則因住過亞利桑那三年,對美國大西南的風光懷有特殊感情。在這片開天闊地,自然的力道展現得更直接,生命的意志發揮得更無矯飾。日照處乾熱灼膚,陰影中寒冰不化,生存條件取決於對比強烈的陰陽昏曉;但只要有點濕潤之氣,沙漠植物便回報以最驚人的姿態最濃麗的色彩。不僅如此,這一切生命現象竟上演於曾深藏海底的地質舞台。朝菌爾,蟪蛄爾,走一個下午,等於讀一篇逍遙遊。
走出書齋,離開案牘;讓大自然親自傳授美學,從廣大到細微。你會聽懂巴哈,看懂高更,讀通莊子。你將謙卑地站在高崗之上,道法自然,人為的筆觸格律再無秘密。
~此岸的彼岸~
此岸的彼岸
- 北橋散記的新家
Monday, January 1, 2024
Sunday, December 10, 2023
林口與松菸之間
登機證載入手機,
征塵也打包完畢,只不過
冷潤的晚秋讓人舉棋不定。
每當難以判斷當下或過往,
台北就變成一顆磁石,
磁化最深層的記憶。
延展如磁力線的軌道上,
是什麼力量移動著我,
夢境,舊緣,還是物理?
我鬆了口氣,看到
台北的天空仍是一則應許,
不曾撤消也未嘗實現,
可能,我與彼仍在等待訊息。
誠品的書任憑點閱,各個時代
用各種語言教你如何傾聽自己。
靜謐的喧嘩令我暈眩,
言之何益?言之何益?
欲言又止,的我,竟發現
自稱「預言又止」的詩集。
不禁拈書微笑,喜此巧遇。
窗外巨蛋的灰背之鯨,
柔視國父夕陽的黃瓦。
總是有一壺茶,兩碟菜 -
離開松菸之前必盡之禮。
且信步購買編織的貓,針織的圍脖,
「都是我母設計的啦」,
那年輕的庶民,熱切於小巧的經濟。
台北不易道別,除非你通過
車站的迷宮,並且頓悟 -
迷失與清醒,僅數步之隔。
而悠悠的機場捷運亦有勾留之術,
果然折返林口提取行李之際,
發呆錯過了林口,下到山鼻,
還好林口與山鼻近似口鼻。
林口到松菸的一日,
如是,
我聞。
~此岸的彼岸~ 12/2/2023 臺北
征塵也打包完畢,只不過
冷潤的晚秋讓人舉棋不定。
每當難以判斷當下或過往,
台北就變成一顆磁石,
磁化最深層的記憶。
延展如磁力線的軌道上,
是什麼力量移動著我,
夢境,舊緣,還是物理?
我鬆了口氣,看到
台北的天空仍是一則應許,
不曾撤消也未嘗實現,
可能,我與彼仍在等待訊息。
誠品的書任憑點閱,各個時代
用各種語言教你如何傾聽自己。
靜謐的喧嘩令我暈眩,
言之何益?言之何益?
欲言又止,的我,竟發現
自稱「預言又止」的詩集。
不禁拈書微笑,喜此巧遇。
窗外巨蛋的灰背之鯨,
柔視國父夕陽的黃瓦。
總是有一壺茶,兩碟菜 -
離開松菸之前必盡之禮。
且信步購買編織的貓,針織的圍脖,
「都是我母設計的啦」,
那年輕的庶民,熱切於小巧的經濟。
台北不易道別,除非你通過
車站的迷宮,並且頓悟 -
迷失與清醒,僅數步之隔。
而悠悠的機場捷運亦有勾留之術,
果然折返林口提取行李之際,
發呆錯過了林口,下到山鼻,
還好林口與山鼻近似口鼻。
林口到松菸的一日,
如是,
我聞。
~此岸的彼岸~ 12/2/2023 臺北
Sunday, May 14, 2023
海岸線(四)
每一個完成都侵蝕完美。
********** 其四 **********
居此逾十載,自以爲熟悉的北加州一號公路有些地方卻仍如坍方路段、如未成之橋,堅持著不連續的狀態。當然,所謂不連續狀態,指的是我一介旅人跳躍的行跡。其實也並非行跡,因爲行跡一着,即磨滅去,相界識界皆無覓處。
所謂不連續狀態,反應的其實是旅行在腦中留駐的記憶,以及記憶之間的空白。然而萬法唯識;記憶之間的空白,是坍方路段也好、未成之橋也罷,旅人對於它們,常有莫名嚮往。下個值得耽溺沉湎的美,在哪裏?
不存在於已過之地,因爲可見可聞者皆在渾沌開鑿、量子坍塌之後,使得已見已聞者,即便乍見乍聞時候目眩神馳,充其量只能是完美的殘片。故而空白區間因未完成而具有實現完美的潛力,故而對一介旅人而言,不連續狀態最接近完美狀態,因為每一個完成都侵蝕完美。
如是我思,站在海岬上的我,遂想起一個完美的故事。那年他僅20歲,立在芳苑小鎮的海堤上,旁邊有三兩小孩。小孩伸手點燃了漁火,他盼著夜裡的洶湧。黑色的布面有幾個破洞,讓光透過;有幾道皺褶,讓風吹過。黑色的海面全是被風吹起的皺褶。皺褶陷入他的前額,歲月的謊言從未熨平什麼。失聯的過去是官方說法,重逢是漏網的恐怖份子。蔽空的毛羽下,心跳被一千隻鼓動的翅膀淹沒。素手自琴鍵飛起,陳舊月光釀熟的海濤聲又傳來,他的心跳依然完整。
~此岸的彼岸~
********** 其四 **********
居此逾十載,自以爲熟悉的北加州一號公路有些地方卻仍如坍方路段、如未成之橋,堅持著不連續的狀態。當然,所謂不連續狀態,指的是我一介旅人跳躍的行跡。其實也並非行跡,因爲行跡一着,即磨滅去,相界識界皆無覓處。
所謂不連續狀態,反應的其實是旅行在腦中留駐的記憶,以及記憶之間的空白。然而萬法唯識;記憶之間的空白,是坍方路段也好、未成之橋也罷,旅人對於它們,常有莫名嚮往。下個值得耽溺沉湎的美,在哪裏?
不存在於已過之地,因爲可見可聞者皆在渾沌開鑿、量子坍塌之後,使得已見已聞者,即便乍見乍聞時候目眩神馳,充其量只能是完美的殘片。故而空白區間因未完成而具有實現完美的潛力,故而對一介旅人而言,不連續狀態最接近完美狀態,因為每一個完成都侵蝕完美。
如是我思,站在海岬上的我,遂想起一個完美的故事。那年他僅20歲,立在芳苑小鎮的海堤上,旁邊有三兩小孩。小孩伸手點燃了漁火,他盼著夜裡的洶湧。黑色的布面有幾個破洞,讓光透過;有幾道皺褶,讓風吹過。黑色的海面全是被風吹起的皺褶。皺褶陷入他的前額,歲月的謊言從未熨平什麼。失聯的過去是官方說法,重逢是漏網的恐怖份子。蔽空的毛羽下,心跳被一千隻鼓動的翅膀淹沒。素手自琴鍵飛起,陳舊月光釀熟的海濤聲又傳來,他的心跳依然完整。
~此岸的彼岸~
海岸線(三)
如果走海岸線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聽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D小調第17號。
********** 其三 **********
第17號別名 Tempest, 暴風雨,與沙翁劇同名。因此選個微風細雨天,從半月灣循一號公路南下,把音量開大,放任第一樂章盡情擊打。這一段路面幾乎與海面齊平,波濤離右手邊不遠,前仆後繼,聲勢浩大,卻有節制。是的,海是有節制的;人覺得大海洶湧是因為人太渺小。人心卻無節制,因此把音量開大讓鋼琴擊打任音符崩雲如驚濤裂岸。這樣一路開到 Davenport,多開幾次,就可逼近貝多芬宿命的起點。
與命運搏鬥令人疲憊,於是到了蒙特麗半島之後,選擇背海東行,再南折,進入沙利納斯谷地(Salinas Valley)。沙利納斯河與海岸線隔著一脈青山,休憩於肥沃平野;這裡號稱「 沙拉盆子」,出產大宗蔬果花卉葡萄。續南行,離開夾道的農作進入丘陵地帶,春天時候綠谷如氈,野花開顏如童年。17號第二樂章的慢板展開,伴隨午後陽光的溫烤,把風雨流放到記憶深處。車子在舒適的曲折中搖晃成一只搖籃,人被搖籃包裹著,安穩駛向 Paso Robles 酒鄉 - 它與三藩市之北的酒鄉娜帕(Napa Valley)共稱富饒,但少施鉛華,多素樸之美。
喝完酒,睡一覺,晨曦中走美麗的46號綠谷公路,隨興停下,居高望遠,觀遠方無波的海,或蹲下瞇視被芒草濾過的朝陽。人生自此無波了吧?一邊想著,一邊接回一號公路,北折至 Cambria, 海卻又陰鬱翻騰起來,且海風勁猛非常。行在月石板道(Moonstone Beach Boardwalk),可看到一排杜松將經年累月的狂風凝結成屈而不折的睥睨之姿,像風的雕塑。由此返回蒙特麗半島,一路騰雲駕霧乃加州海岸線精華中的精華。越草原,臨絕壁,山景海象千變萬化,繁複而不雜,重複而不膩,像極了17號第三樂章。
論到睥睨之姿,海岸的松杉柏樹最令人印象深刻。循蒙特麗著名的17哩景道(17-Mile Drive),可見一株孤立柏樹,以花崗岩海岬為基座,聳然於太平洋波濤之上;論到恐懼的起點,美感的起點,恐難找到更令人動容的示範。不過山海經不必字字艱澀。鮮艷的野花淺白易懂又不落俗套,季節呼喚的時候,一個個按照約定從地上冒出可愛的小臉,也是一種睥睨。根據前述沿海步行的三階段之說,睥睨似乎屬於對號入座的固執。沿海步行有此奇詭之處:既不接納也不排斥的自然界客觀如鏡,反映生活的冷峻暴力施於人心的斧鑿蝕刻。尚盤踞心中的怨怒悔恨,為風暗示為水激盪,能再掀波瀾。
這是我熟悉的一段北加州太平洋海岸線,我立在海岬上,靜聽咆哮之聲。
~此岸的彼岸~
********** 其三 **********
第17號別名 Tempest, 暴風雨,與沙翁劇同名。因此選個微風細雨天,從半月灣循一號公路南下,把音量開大,放任第一樂章盡情擊打。這一段路面幾乎與海面齊平,波濤離右手邊不遠,前仆後繼,聲勢浩大,卻有節制。是的,海是有節制的;人覺得大海洶湧是因為人太渺小。人心卻無節制,因此把音量開大讓鋼琴擊打任音符崩雲如驚濤裂岸。這樣一路開到 Davenport,多開幾次,就可逼近貝多芬宿命的起點。
與命運搏鬥令人疲憊,於是到了蒙特麗半島之後,選擇背海東行,再南折,進入沙利納斯谷地(Salinas Valley)。沙利納斯河與海岸線隔著一脈青山,休憩於肥沃平野;這裡號稱「 沙拉盆子」,出產大宗蔬果花卉葡萄。續南行,離開夾道的農作進入丘陵地帶,春天時候綠谷如氈,野花開顏如童年。17號第二樂章的慢板展開,伴隨午後陽光的溫烤,把風雨流放到記憶深處。車子在舒適的曲折中搖晃成一只搖籃,人被搖籃包裹著,安穩駛向 Paso Robles 酒鄉 - 它與三藩市之北的酒鄉娜帕(Napa Valley)共稱富饒,但少施鉛華,多素樸之美。
喝完酒,睡一覺,晨曦中走美麗的46號綠谷公路,隨興停下,居高望遠,觀遠方無波的海,或蹲下瞇視被芒草濾過的朝陽。人生自此無波了吧?一邊想著,一邊接回一號公路,北折至 Cambria, 海卻又陰鬱翻騰起來,且海風勁猛非常。行在月石板道(Moonstone Beach Boardwalk),可看到一排杜松將經年累月的狂風凝結成屈而不折的睥睨之姿,像風的雕塑。由此返回蒙特麗半島,一路騰雲駕霧乃加州海岸線精華中的精華。越草原,臨絕壁,山景海象千變萬化,繁複而不雜,重複而不膩,像極了17號第三樂章。
論到睥睨之姿,海岸的松杉柏樹最令人印象深刻。循蒙特麗著名的17哩景道(17-Mile Drive),可見一株孤立柏樹,以花崗岩海岬為基座,聳然於太平洋波濤之上;論到恐懼的起點,美感的起點,恐難找到更令人動容的示範。不過山海經不必字字艱澀。鮮艷的野花淺白易懂又不落俗套,季節呼喚的時候,一個個按照約定從地上冒出可愛的小臉,也是一種睥睨。根據前述沿海步行的三階段之說,睥睨似乎屬於對號入座的固執。沿海步行有此奇詭之處:既不接納也不排斥的自然界客觀如鏡,反映生活的冷峻暴力施於人心的斧鑿蝕刻。尚盤踞心中的怨怒悔恨,為風暗示為水激盪,能再掀波瀾。
這是我熟悉的一段北加州太平洋海岸線,我立在海岬上,靜聽咆哮之聲。
~此岸的彼岸~
海岸線(二)
聽不同的人說過:極美的東西在人心中首先激起的情緒是恐懼,因不熟悉而引起的恐懼。
********** 其二 **********
海岸線美則美矣,但風急天高陰陽變換,衝擊陸地動物的安全感。尤其在九轉迴腸的路段穿雲透霧久了,忽見不遠處一聚落隱現,心中自然興起溫暖之感,欲朝那溫暖奔去。聚落一旦在孤絕之際伸出溫暖,正如我們所眷戀的事物,便於吾心占據一席之地。亦如我們對事物的眷戀,爲了那股熟悉的暖意,我們屢屢重返聚落,與之相狎。
聚落顧名思義是人們群居度日的地方,即便慣遊的旅人,爲了種種無需贅述的理由,通常也朝之奔去。畢竟,大多數人,包括我,閑暇時日奔向別處,所期大抵還是溫暖熱鬧,少有人會主動奔向恐懼孤寒。追求美,並非第一優先;追求享受倒是。我這麽説並無褒貶之意;誰不願過得溫暖舒坦呢?
但正由於認識到依附聚落與之相狎的生活慣性,海岸線、尤其熱鬧聚落之間較冷清的海岸線,特別讓我着迷。
海邊步道質地各異,細沙、粗礫、黃泥、木板。若行於海岬上,植被叢雜,更有曲徑通幽之致,且因陽光與芒草的緣故,仿佛印象派的伯丁莫内師徒便在附近。我常以爲聽到伯丁教導比他年輕十五歲的莫内:跟我戶外去,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以自然光線為師。環目周遭的天然花園,儼然便是莫内領悟之後效法的範本。
海岬若臨斷崖,則特別適合席地欣賞海鳥翔集。由於陸地與海面的落差,海鳥自懸崖邊緣浮現的時候,仿佛被海從深淵吐出 - 其實是海鳥剛剛從容解決了氣流與水流糾纏的流體力學難題,要開始下一次御風的循環。我欣羡的眼光遂追隨飽滿的羽翼,摶扶搖而上,上至松柏之巔,繼而翻身似落英徐徐飄下,越過錦繡植被,倏忽墜崖向海俯衝及至風與水的界面,凝翅滑翔凌波如仙,終於斂翮息止於近岸礁石。近岸礁石大小不一,是天工劈斫砸落的殘片,再無山之崢嶸,又非補天所棄。然而在我眼中,它們是發掘碎形之美的絕佳素材。
提到碎形 (Fractal),不由得想起碎形理論的鼻祖、二十世紀初的數學家理查森 (Lewis Richardson)。他本要確定英國海岸線的長度,卻發現愈以精細的尺度測量,海岸線就愈長。宏觀古典的幾何性質竟因查察之粗精而失去確切定義,他的發現超乎常識,令人困惑,被稱作「 海岸線悖論」。即以近岸礁石為例。遠而望之,它們似圓潤的紐扣綴在寶藍色絨布上;一旦將眼光移回近處,迫而察之,礁石乍然變臉,棱角戟張,扯碎絨布逼使海露出原型:水石相激,吐氣如雷,渦漩急險,獅豹出沒。
悖論乎?奇幻乎?我調整觀察的焦距,從大的碎形潛入小的碎形,又從小的碎形浮向大的碎形,看見海岸線在無限變異的尺度上既支離破碎復不絕如縷。連續的卻是斷裂的,斷裂的卻是連續的;萬法唯識,信然!可測量的不可知,不可測量的卻可知。可見的短暫,不可見的卻永恆。朝菌即大椿,蟪蛄即冥靈。微塵亦天地,天地亦微塵。如此馳騁想像,齊大小泯物我,逍遙一番,唯有漫步在海邊步道的時候方無違和之感。
~此岸的彼岸~
********** 其二 **********
海岸線美則美矣,但風急天高陰陽變換,衝擊陸地動物的安全感。尤其在九轉迴腸的路段穿雲透霧久了,忽見不遠處一聚落隱現,心中自然興起溫暖之感,欲朝那溫暖奔去。聚落一旦在孤絕之際伸出溫暖,正如我們所眷戀的事物,便於吾心占據一席之地。亦如我們對事物的眷戀,爲了那股熟悉的暖意,我們屢屢重返聚落,與之相狎。
聚落顧名思義是人們群居度日的地方,即便慣遊的旅人,爲了種種無需贅述的理由,通常也朝之奔去。畢竟,大多數人,包括我,閑暇時日奔向別處,所期大抵還是溫暖熱鬧,少有人會主動奔向恐懼孤寒。追求美,並非第一優先;追求享受倒是。我這麽説並無褒貶之意;誰不願過得溫暖舒坦呢?
但正由於認識到依附聚落與之相狎的生活慣性,海岸線、尤其熱鬧聚落之間較冷清的海岸線,特別讓我着迷。
海邊步道質地各異,細沙、粗礫、黃泥、木板。若行於海岬上,植被叢雜,更有曲徑通幽之致,且因陽光與芒草的緣故,仿佛印象派的伯丁莫内師徒便在附近。我常以爲聽到伯丁教導比他年輕十五歲的莫内:跟我戶外去,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以自然光線為師。環目周遭的天然花園,儼然便是莫内領悟之後效法的範本。
海岬若臨斷崖,則特別適合席地欣賞海鳥翔集。由於陸地與海面的落差,海鳥自懸崖邊緣浮現的時候,仿佛被海從深淵吐出 - 其實是海鳥剛剛從容解決了氣流與水流糾纏的流體力學難題,要開始下一次御風的循環。我欣羡的眼光遂追隨飽滿的羽翼,摶扶搖而上,上至松柏之巔,繼而翻身似落英徐徐飄下,越過錦繡植被,倏忽墜崖向海俯衝及至風與水的界面,凝翅滑翔凌波如仙,終於斂翮息止於近岸礁石。近岸礁石大小不一,是天工劈斫砸落的殘片,再無山之崢嶸,又非補天所棄。然而在我眼中,它們是發掘碎形之美的絕佳素材。
提到碎形 (Fractal),不由得想起碎形理論的鼻祖、二十世紀初的數學家理查森 (Lewis Richardson)。他本要確定英國海岸線的長度,卻發現愈以精細的尺度測量,海岸線就愈長。宏觀古典的幾何性質竟因查察之粗精而失去確切定義,他的發現超乎常識,令人困惑,被稱作「 海岸線悖論」。即以近岸礁石為例。遠而望之,它們似圓潤的紐扣綴在寶藍色絨布上;一旦將眼光移回近處,迫而察之,礁石乍然變臉,棱角戟張,扯碎絨布逼使海露出原型:水石相激,吐氣如雷,渦漩急險,獅豹出沒。
悖論乎?奇幻乎?我調整觀察的焦距,從大的碎形潛入小的碎形,又從小的碎形浮向大的碎形,看見海岸線在無限變異的尺度上既支離破碎復不絕如縷。連續的卻是斷裂的,斷裂的卻是連續的;萬法唯識,信然!可測量的不可知,不可測量的卻可知。可見的短暫,不可見的卻永恆。朝菌即大椿,蟪蛄即冥靈。微塵亦天地,天地亦微塵。如此馳騁想像,齊大小泯物我,逍遙一番,唯有漫步在海邊步道的時候方無違和之感。
~此岸的彼岸~
海岸線(一)
一篇草稿,去年夏天存到現在,經過一冬雨水。加州需要水,沒什麼可抱怨的;但疾風霪雨造成損害發霉,也沒什麼好否認的。今日陽光甚好,覺得可從舊稿裁幾段出來晾曬,再加一兩段新的。不新不舊,無可抱怨。雨來則渙散,日來則蒸發,也難以否認。
********** 其一 **********
我在公路旁的空地停下車,朝微笑的罌粟花致意,越過廢棄的運輸木材的鐵軌,走向海岬上宜人的步道。日光穿透近海雲層拂過大片柔軟的芒草,粉紅鵝黃的貼地野花似冰雕靜止屏息。我立在海岬上隔著安全距離聼海的咆哮,觀察大自然冷峻的暴力斧鑿蝕刻。
這是我熟悉的一段北加州太平洋海岸線,北起三藩市之南的半月灣(Half Moon Bay),南迄歐西阿諾沙丘(Oceano Dunes);迷人的一號公路緊傍著海岸線勾勒蛇形260英哩,以蒙特麗半島(Monterey Peninsula)為分野,北向漸舒緩,多經沼澤沙丘,南向漸險峻,多經峭壁岩洞。然所謂舒緩險峻之別,乃言其犖犖大者;往往絕崖之下,淺灘如氈,沙丘之間,海石嶙峋,誠如司馬遷所言:「 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家住矽谷,我常驅車馳過起伏的丘陵,接上蜿蜒的一號公路,然後在綿長的沿海步道靜靜走上幾個小時。就一介水性不佳的陸生動物的觀點,海岸線是安全感的邊陲地帶,恐懼的起點,美感的起點。它獨特的美,我始於無心邂逅,未料輾轉反思,繼以殷勤尋覓,決意溯洄從之。
沿海步行的經驗,通常經過三階段。先為風景所感,拍照打卡將山海納入囊中,開心地仿佛佔有眼前一切。繼而美學意識萌生,試圖把耳目所遇品頭論足一番,說這個像什麽,那個像什麽,可不久便明瞭此乃徒勞之舉,正如一切繁瑣的遊記皆乃徒勞之舉。若文字能復述視覺的層次,何需繪畫?若話語能傳達聲音的深度,何需音樂?野花野草在沙石上編織色彩,玄素海鳥在氣流中單飛群翔,又豈能言詮?
經此覺悟,便放棄了將耳得之聲目遇之色對號入座的固執,精神獲得了自由,感知就變得靈敏,自然界的本相便坦露無遺 - 它龐大的物理存在,無視於我的存在,它永恆的變異,不在意我的足跡;它既不接納,也不排斥,雖不靜默,卻無法對話。人被生存欲望所驅動的奔波勞煩,因休息之必要所觸發的微末旅行,於山於海其實毫不相干。
這是一卷新的山海經,每一步都走在字裏行間。走著走著,意識逐漸裸裎;看到了形狀,不究意義,聞到了氣味,不尋來源,聽到了聲響,不興悲喜。走著走著,風仍吹著水仍濺著,卻萬籟漸寂,足音愈清 - 這種新鮮的孤獨感讓我懂得爲何人們寧可相濡以沫、亦不願獨遊江湖。然而不仁的物理存在卻包藏無盡的抽象之美,毋庸強為之容,只需以裸裎的意識,張開感官天線,便可躍入美麗新世界。
~此岸的彼岸~
********** 其一 **********
我在公路旁的空地停下車,朝微笑的罌粟花致意,越過廢棄的運輸木材的鐵軌,走向海岬上宜人的步道。日光穿透近海雲層拂過大片柔軟的芒草,粉紅鵝黃的貼地野花似冰雕靜止屏息。我立在海岬上隔著安全距離聼海的咆哮,觀察大自然冷峻的暴力斧鑿蝕刻。
這是我熟悉的一段北加州太平洋海岸線,北起三藩市之南的半月灣(Half Moon Bay),南迄歐西阿諾沙丘(Oceano Dunes);迷人的一號公路緊傍著海岸線勾勒蛇形260英哩,以蒙特麗半島(Monterey Peninsula)為分野,北向漸舒緩,多經沼澤沙丘,南向漸險峻,多經峭壁岩洞。然所謂舒緩險峻之別,乃言其犖犖大者;往往絕崖之下,淺灘如氈,沙丘之間,海石嶙峋,誠如司馬遷所言:「 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家住矽谷,我常驅車馳過起伏的丘陵,接上蜿蜒的一號公路,然後在綿長的沿海步道靜靜走上幾個小時。就一介水性不佳的陸生動物的觀點,海岸線是安全感的邊陲地帶,恐懼的起點,美感的起點。它獨特的美,我始於無心邂逅,未料輾轉反思,繼以殷勤尋覓,決意溯洄從之。
沿海步行的經驗,通常經過三階段。先為風景所感,拍照打卡將山海納入囊中,開心地仿佛佔有眼前一切。繼而美學意識萌生,試圖把耳目所遇品頭論足一番,說這個像什麽,那個像什麽,可不久便明瞭此乃徒勞之舉,正如一切繁瑣的遊記皆乃徒勞之舉。若文字能復述視覺的層次,何需繪畫?若話語能傳達聲音的深度,何需音樂?野花野草在沙石上編織色彩,玄素海鳥在氣流中單飛群翔,又豈能言詮?
經此覺悟,便放棄了將耳得之聲目遇之色對號入座的固執,精神獲得了自由,感知就變得靈敏,自然界的本相便坦露無遺 - 它龐大的物理存在,無視於我的存在,它永恆的變異,不在意我的足跡;它既不接納,也不排斥,雖不靜默,卻無法對話。人被生存欲望所驅動的奔波勞煩,因休息之必要所觸發的微末旅行,於山於海其實毫不相干。
這是一卷新的山海經,每一步都走在字裏行間。走著走著,意識逐漸裸裎;看到了形狀,不究意義,聞到了氣味,不尋來源,聽到了聲響,不興悲喜。走著走著,風仍吹著水仍濺著,卻萬籟漸寂,足音愈清 - 這種新鮮的孤獨感讓我懂得爲何人們寧可相濡以沫、亦不願獨遊江湖。然而不仁的物理存在卻包藏無盡的抽象之美,毋庸強為之容,只需以裸裎的意識,張開感官天線,便可躍入美麗新世界。
~此岸的彼岸~
Monday, September 19, 2022
秋涼
等待一夏的秋涼,終隨昨日一場雨來了,透窗而入。但夜涼太甚,睡前仍得關窗,天花板的電扇仍得讓它緩轉。氣流是舒適感的重要來源,卻易被忽略,直到停滯了方知不對勁。我躺在床上看扇葉背後天花板上轉動的影子,皮膚感到來自宇宙細緻的、分子層次的情意起伏。起伏,是風扇勝於冷氣之處。冷氣帶來浸透之感,你像一座熱爐在冷的氛圍中蒸發降溫,直到與周圍一樣冷。風扇帶來的卻是近乎同溫的氣流,有方向、不確定,隨機任緣與你相遇,然後帶走你的一些體溫。
秋涼時節,我因之想起曾經帶走體溫的人與事。皮膚涼快,而心中是暖的。
我寄情於機械、興懷而賦,或引人譏笑。不過,請稍等,想想:人之勝於電扇者幾希?在體溫暴射的人流中我們究竟經過幾次心意相通時刻、幾回情意的自然流動?
何況,同一宇宙義理,催動風、也催動情意,催動日居月諸,也催動青絲華髮。扇葉的旋轉,何異於動植物的一呼一吸?無論天文格局的機栝,或者分子層次的擾動,總在那裡,而我們粗糙的感知,也總在其中張望。
張望,大都是失望。因此極少數不期而遇的情意起伏,便彌足珍貴。
~此岸的彼岸~
秋涼時節,我因之想起曾經帶走體溫的人與事。皮膚涼快,而心中是暖的。
我寄情於機械、興懷而賦,或引人譏笑。不過,請稍等,想想:人之勝於電扇者幾希?在體溫暴射的人流中我們究竟經過幾次心意相通時刻、幾回情意的自然流動?
何況,同一宇宙義理,催動風、也催動情意,催動日居月諸,也催動青絲華髮。扇葉的旋轉,何異於動植物的一呼一吸?無論天文格局的機栝,或者分子層次的擾動,總在那裡,而我們粗糙的感知,也總在其中張望。
張望,大都是失望。因此極少數不期而遇的情意起伏,便彌足珍貴。
~此岸的彼岸~
Subscribe to:
Posts (Atom)